烟台恒鑫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0535-8015280
邮 编:264006
Email:thi@thinkingchem.com
网 址:www.thinkingchem.com
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巡视员施强华和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书记苏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邀请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赵振业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翁宇庆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周玉院士等7位专家做了精彩的主题的报告。此次论坛还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阮雪榆院士、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江东亮院士、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徐志磊院士的出席,此外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科委等政府部门相关领导也应邀出席。上海交通大学高度重视此次论坛,副书记苏明教授、轻合金国家中心主任丁文江教授、材料学院院长吴毅雄教授等众多交大教授和学生也出席了本次论坛。国内其它高校、研究所、企业同行也非常关注此次论坛,派人员参加,组成了这个热处理界的盛会。大会主席之一的潘健生院士为筹备会议连日劳累,在会议开幕前夕病倒了,非常遗憾地放弃了主持会议,但是他依然牵挂此次论坛,特意邀请并委托阮雪榆院士主持论坛会议,并于会后认真听取了论坛举办情况的介绍。
根据论坛议程,中国热处理学会理事长赵振业院士首先做了《发展热处理和表面改性技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专题报告,从转动构件、传动构件、主承力构件等机械装备的关键基础构件由于寿命短、可靠性差、结构重等三大问题存在导致发动机、变速器等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赵振业院士成功研究300M钢制长寿命飞机起落架,疲劳寿命达到6000飞行小时以上,超过国外同类起落架5000飞行小时的最高规定寿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以从事了50多年的科研工作经历指出中国热处理发展必须聚焦有限的项目,完成完整的研发反馈过程,才能有效提高我国的先进热处理和表面改性技术水平和地位。
由顾剑锋教授代替潘健生院士做了《我国热处理发展战略的探讨》报告。报告详细指出我国热处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热处理技术落后的原因,探讨了我国热处理发展战略的若干尝试,从设备、原理、工艺和手段方面上必须和现代技术结合,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才能使热处理这一数千年历史的技术焕发新的生机和发展。这一报告体现了老院士对热处理行业多年观察和拳拳赤子之心。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的翁宇庆院士做了《热处理在提高钢材品质中的应用与发展》的专题报告,指出热处理工序提高钢材性能的重要性,但是也提到了热处理逐渐向钢铁生产环节转移的趋势。在保持传统热处理生产以保障钢材供货态材质的均匀性、稳定性、减少脱碳、变形和表面缺陷等质量问题,另外两种趋势就是直接为用户提供经过热处理的钢材和不需要热处理的非调质钢等高品质钢,甚至钢厂为客户提供成型的零件。
哈工大副校长周玉院士则做了《热处理对自韧化SiAlON陶瓷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报告,介绍了采用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大幅度提高陶瓷棒状晶粒的各向异性长大,断裂韧性显著提高,对含稀土添加剂的陶瓷影响更明显,体现热处理工艺对陶瓷材料改性的重要性。
大连理工大学雷明凯教授做了《核泵零部件热处理与表面改性原理及应用》报告,介绍了低温渗氮技术、表面涂层技术、超硬涂层与功能涂层技术、离子束表面强化技术在核泵关键部件制备的应用。这些技术应用有效解决了不锈钢耐腐蚀耐磨损复合改性的难题,取代严重污染环境的传统电镀铬工艺,获得耐辐射的硬质合金。
上海交通大学的顾剑锋教授作了《智能化热处理及其前景》,指出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热处理,符合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其中热处理计算机模拟是智能化热处理的核心,涉及材料相变、传热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数值分析等多学科,发展方向是全流程、扩展求解域、多尺度性能预测和多物理场耦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软件。另外也介绍了和上重合作取得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合作,上重和上海交大双方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申请专利65项,制定行业标准12项,企业标准7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今年从产学研项目衍生出来的“新型能源装备中大型锻件均质化热制造的科学技术”列入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并已启动。在2012年8月23日的文汇报头版作为上海如何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系列报道,重点介绍上海交通大学潘健生院士和顾剑锋教授与上海重型机器厂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院士牵头主动放下身段走出象牙塔到企业为排忧解难,签协议、定目标、做考核,建立稳定可靠互信的产学研关系,这种主动出击转化高校研究成果到企业应用的合作经验有助于大力促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的发展,提升上海机械行业的技术竞争力。
上海重型机器厂的凌进副总经理作了《核电压力容器大锻件热处理工程实践》报告。报告回顾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摸索生产核电压力容器大锻件,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合作开发,成功实现了包括AP1000为代表的先进堆型核电大锻件的国产化,优化设计并安装了为大型锻件淬火的冷却槽,掌握了SA508-3钢的热处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并拥有了特厚、异型复杂大锻件的热处理核心技术,生产的相关大锻件技术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产品。
在28日下午论坛的讨论环节,与会代表踊跃发言,为目前的热处理行业地位和发展战略献计献策,气氛热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没有先进的热处理就没有先进的制造业,无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于热处理目前被边缘化和附属化的尴尬地位,大家也是深有同感,全国热处理学会秘书长徐跃明就指出从高校来看,专业调整后没有了热处理专业;从科研院所来看,原来从事共性技术的科研院所已经都转成企业,所以在共性技术上的研究投入也很少;国家在热处理方面投入几乎没有;企业也没有动力。对于今后热处理的发展,与会专家认为需要从各个层面采取措施推动我国热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人才培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吴毅雄教授建议向政府部门提出材料制造学科,包括热处理焊接铸造锻造;日本崎玉工业大学副校长巨东英教授从日本的发展指出目前国内的差距,强调中国热处理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江苏热处理学会理事长罗新民认为政府应该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层面提出热处理工业界的大统一战线。这些建议和讨论值得热处理学术界、产业界和国家有关政府部门思考,对促进我国热处理水平的提升,实现我国由材料大国和制造大国向材料强国和制造强国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9日上午部分与会代表参观了位于闵行区的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重型机器厂隶属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上重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发能力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上重公司在核电大型铸锻件、大型半组合船用曲轴锻件、百万千瓦火电大型铸锻件和冶金轧钢用大型铸锻件等产品的研制上均有突破。在国内外相关企业对大型铸锻件的材料研制和工艺技术均采取严密封锁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开展提升大型铸锻件的材料研制和工艺技术水平等方面工作,走自力更生和自主研发的道路,逐步突破产业发展瓶颈。AP1000稳压器核电锻件、高温气冷堆核电锻件两项实现世界首台套供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